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加速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转型的背景下,重庆三安半导体与安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的联合项目近日引发行业高度关注。这一总投资约300亿元的半导体项目,计划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8英寸碳化硅(SIC)垂直整合制造基地,覆盖碳化硅衬底、外延及芯片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全链条。目前,项目已进入关键设备调试的“点亮”阶段,预计2025年2月底实现首批芯片投产,并于同年第三季度开启大规模量产,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强劲动能。
重庆三安与安意法半导体的合作项目,旨在打造从衬底材料到芯片成品的全产业链闭环。碳化硅衬底是制造功率半导体的核心原材料,其质量直接决定芯片性能。传统6英寸碳化硅晶圆虽已商用,但8英寸技术因生产难度大、良率低,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此次项目的突破性进展在于,通过联合研发攻克了8英寸碳化硅衬底生长、切割和抛光等关键技术,实现大尺寸晶圆的规模化生产。这一技术升级可将单晶圆芯片产出量提升近90%,显著降低制造成本。
与传统分工模式不同,该项目采用“垂直整合制造”(Vertical Integration)策略,将衬底、外延、芯片设计及封装测试等环节集中于同一基地。这种模式不仅缩短了供应链流程,还能通过协同优化提升产品一致性,尤其适合车规级芯片对高可靠性的严苛要求。据估算,垂直整合可使整体生产效率提升20%-30%,同时缩短产品迭代周期。

碳化硅材料凭借耐高温、高频、低损耗等特性,被视为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的“理想材料”。相较于传统硅基芯片,碳化硅功率器件可使电动车续航提升5%-10%,充电速度加快30%,同时减少约50%的能源损耗。目前,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已率先在电控系统中采用碳化硅模块。重庆三安与安意法的项目将重点生产车规级碳化硅MOSFET和模块产品,直接瞄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的需求缺口。
根据Yole Développement数据,2023年全球碳化硅市场规模约22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100亿美元,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比超过70%。此次项目规划年产能为50万片8英寸碳化硅晶圆,满产后可满足约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功率器件需求,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5%-20%。此外,基地还将配套建设研发中心,聚焦高温封装、智能传感等前沿技术,巩固技术壁垒。
目前,全球8英寸碳化硅衬底市场由Wolfspeed、Coherent(原II-VI)等欧美企业主导,国内产能主要集中于6英寸及以下尺寸。重庆项目的落地,标志着中国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跨越。安意法半导体的成熟工艺与重庆三安的规模化生产能力结合,有望快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3年碳化硅器件进口依赖度仍超过80%。该项目的量产将加速国产碳化硅芯片在车载充电、电机控制器等环节的替代进程,助力车企降本增效。据行业测算,若国产碳化硅芯片成本降低30%,单车电驱系统成本可下降约2000元,进一步释放电动车价格下探空间。
随着项目进入设备调试的“点亮”阶段,2025年的量产时间表已清晰可见。首批芯片投产将重点验证车规级产品的可靠性,而第三季度的大规模量产则意味着全球碳化硅供应格局的实质性转变。对于下游车企而言,这一产能释放恰逢800V高压平台车型的普及期,供需共振效应或将重塑产业链价值分配。
重庆三安与安意法半导体的合作,不仅是一次技术与资本的强强联合,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向高端跃迁的战略性布局。随着全球最大8英寸碳化硅基地的建成,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话语权将显著提升。这一项目的成功,或将成为第三代半导体国产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为“双碳”目标下的能源变革提供硬核支撑。
浮思特科技专注功率器件领域,为客户提供IGBT、IPM模块等功率器件以及MCU和触控芯片,是一家拥有核心技术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和解决方案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