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资讯
知识专栏人体红外测温枪(又称额温枪)早已成为我们进出公共场所的“安全守门人”。只需轻轻一“嘀”,1秒内体温数据跃然屏上,全程无需接触皮肤。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核心科技?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非接触式体温测量的科学面纱!
核心基石:万物皆辐射的红外线能量
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体,包括我们人体,都在持续不断地向周围空间发射一种肉眼不可见的电磁波——红外辐射。这种辐射的本质就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能量释放。关键点在于:物体温度越高,其单位时间内辐射出的红外线总能量就越强,且能量分布的峰值波长也会向短波方向移动。 这正是红外测温技术得以成立的物理基础。

测温枪如何“看见”并“读懂”体温?
精准捕捉:光学系统聚焦红外能量
当你将额温枪对准额头(通常是额头中央或耳道),测温枪前端的特殊光学透镜组件就开始工作。它的核心作用如同一个高效“漏斗”,将人体皮肤表面特定区域(测量光斑)辐射出的微弱红外线能量精准地收集、汇聚起来,并引导至核心探测元件。
能量转化:红外传感器变身“电子眼”
汇聚后的红外线能量,最终被引导至测温枪的核心“心脏”——高灵敏度红外传感器(通常是热电堆或热释电传感器)。这个传感器如同一个精密的“电子眼”,其核心功能是将接收到的、代表体温高低的红外辐射能量,直接转换成一个与之成比例的、极其微弱的电压信号。温度越高,辐射能量越大,产生的电压信号也就越强。
信号变身:从微电压到数字温度值
传感器产生的原始电压信号极其微弱,且容易受到干扰。接下来,精密放大电路和模数转换器(ADC) 开始工作。放大电路负责将这个微小电压信号放大到可处理的水平,ADC则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微处理器)能够识别和处理的数字信号。
智能换算:算法模型的精密计算
得到代表红外辐射能量的数字信号后,测温枪内置的微处理器开始发挥“大脑”作用。它依据预设的、经过严格标定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将接收到的辐射能量数据换算成对应的体表温度值。这个算法模型至关重要,它需要精确考虑物体(人体皮肤)的发射率(人体皮肤发射率通常设定在0.95-0.98之间,接近理想黑体)以及传感器本身的特性。
环境补偿:确保结果真实可靠
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影响传感器自身的性能。因此,现代红外测温枪内部通常还装有环境温度传感器。微处理器在最终计算体温时,会实时引入环境温度数据进行补偿运算,最大限度消除环境因素干扰,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结果呈现:清晰读数一目了然
经过复杂的运算和补偿后,最终计算出的体温数值会清晰地显示在测温枪的液晶显示屏(LCD) 上,并可能伴有声音提示(如正常“嘀”声或高温警报)。
理解原理后,我们更能明白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测量距离: 严格遵循说明书(通常1-5厘米),过远或过近都会导致聚焦不准,影响能量收集。
测量部位: 额头(眉心上方)、耳道是最常用且相对准确的部位,避免有毛发、汗水或遮挡物。
环境适应: 从极冷/极热环境进入室内后,应等待几分钟再测,让体表温度适应环境。
定期校准: 如同精密仪器,测温枪也需按规范定期校准,确保长期准确性。
人体红外测温枪,这项看似简单的“一嘀”技术,实则融合了光学、热力学、材料科学、微电子技术和精密算法等多学科智慧结晶。其核心原理在于精准捕捉人体散发的红外辐射能量,并通过精密的传感器和智能算法将其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体温读数。理解其背后的科学,不仅让我们惊叹于科技的力量,更能帮助我们正确、有效地运用这项工具,在机场、车站、医院、学校、办公楼等无数场所,筑起一道高效、安全的健康守护之门,为公共卫生安全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浮思特科技深耕功率器件领域,为客户提供IGBT、IPM模块等功率器件以及单片机(MCU)、触摸芯片,是一家拥有核心技术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和解决方案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