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拥有核心技术的半导体元器件供应商和解决方案商
电话咨询(微信同号): +86 18926567115

新闻资讯

知识专栏

如何制备sic薄膜

作者: 浮思特科技2025-07-02 14:06:25

在半导体、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尖端领域,一种名为碳化硅(SiC) 的“超级材料”正掀起一场革命风暴。其薄膜形态更是凭借惊人的耐高温、高导热、高击穿场强及抗辐射能力,成为突破下一代功率电子、射频器件和极端环境传感器性能瓶颈的关键钥匙。那么,这层改变未来的“金刚铠甲”——SiC薄膜,究竟是如何被精密制备出来的?本文将为您深度解析几种主流且先进的制备工艺。

SiC薄膜

化学气相沉积法 (CVD) - 大规模高质量制备的基石

原理精髓: 在高温反应室内,精确控制含硅(如硅烷-SiH₄)和含碳(如甲烷-CH₄、丙烷-C₃H₈)的前驱体气体,使其在炽热的衬底(如硅片、碳化硅晶圆)表面发生复杂化学反应,逐层沉积出结晶态的SiC薄膜。

核心步骤:

高温环境: 反应温度通常在1300°C至1600°C之间,是获得优质结晶的关键。

前驱体导入: 硅源与碳源气体按精确比例混合,通入反应腔。

气相反应与沉积: 高温下气体分解、反应,活性硅、碳原子在衬底上迁移、成核、生长。

副产物排除: 反应副产物气体(如氢气)被持续排出。

突出优势: 薄膜结晶质量极高、均匀性好、厚度可控精确,是工业化量产的首选,尤其适用于功率器件外延层。

挑战: 设备成本高昂,工艺温度极高,对衬底耐温性要求苛刻。

物理气相沉积法 (PVD) - 低温灵活应用的利器

代表技术: 磁控溅射 (Sputtering) 应用最为广泛。

工作原理: 在真空腔体中,利用高能粒子(通常是氩离子)轰击高纯度SiC固体靶材,将SiC原子或分子“溅射”出来,随后飞向并沉积在相对低温的衬底(如硅、蓝宝石、金属甚至塑料)上形成薄膜。

核心步骤:

高真空环境: 建立洁净的真空基底。

等离子体激发: 通入氩气,施加电场产生等离子体。

靶材溅射: 氩离子轰击SiC靶材,溅射出粒子。

薄膜沉积: 溅射粒子在衬底表面沉积成膜。

显著优点: 工艺温度显著降低(可低至室温~数百摄氏度),对衬底材料兼容性极广,设备相对成熟,易于掺杂控制薄膜电学性能。

挑战: 沉积速率相对较慢,薄膜的结晶质量通常低于高温CVD法,可能含有更多缺陷或呈非晶/微晶态。

分子束外延法 (MBE) - 原子级精度的巅峰工艺

技术本质: 在超高真空环境下,将高纯度的硅(Si)和碳(C)元素(或含硅、碳化合物)加热产生精准可控的原子束或分子束,使其极其缓慢地沉积在单晶衬底表面。通过精确控制束流强度、衬底温度,实现原子层级别的逐层外延生长。

核心特点:

原子级精度: 可实现最薄、最均匀、界面最陡峭、掺杂最精准的超高质量单晶薄膜。

原位监控: 可集成RHEED(反射高能电子衍射)等设备,实时观察生长表面原子结构。

极低生长速率: 通常以每小时微米甚至纳米级速度生长。

应用场景: 主要用于对薄膜质量要求极致严苛的前沿科学研究及超高频、量子器件等制备。

挑战: 设备极其昂贵复杂,生长速率极慢,产能极低,成本高昂。

选择最优工艺:匹配需求是关键

追求极致性能与量产: 高温CVD 是制备功率半导体外延层的黄金标准。

低温兼容与复杂衬底: 磁控溅射等PVD技术 提供了灵活高效的解决方案。

前沿探索与原子级操控: MBE 是探索材料极限性能的不二之选。

引领未来:SiC薄膜的无限潜能

SiC薄膜制备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为人类科技边界注入强劲动力。无论是让电动汽车跑得更远、充电更快,还是让5G/6G通信更稳定高效,亦或是助力探测器征服火星的极端环境,这层微米级的“金刚铠甲”都在默默扮演着关键角色。

浮思特科技深耕功率器件领域,为客户提供IGBT、IPM模块等功率器件以及单片机(MCU)、触摸芯片,是一家拥有核心技术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和解决方案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