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拥有核心技术的半导体元器件供应商和解决方案商
电话咨询(微信同号): +86 18926567115

新闻资讯

知识专栏

功率半导体面临的封装散热挑战和解决方案

作者: 浮思特科技2025-07-03 14:31:00

功率半导体器件(如IGBT、SiC MOSFET)已成为现代电力转换系统的“心脏”。然而,这颗“心脏”的强劲搏动正面临严峻考验——随着器件功率密度持续攀升,散热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其性能、可靠性与小型化的瓶颈。高效散热方案,已成为功率半导体技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场。

功率半导体

热管理的核心挑战:

热流密度激增: 以SiC/GaN为代表的宽禁带器件开关频率高、损耗低,但功率密度远高于传统硅器件,单位面积产生的热量剧增,热流高度集中。

热阻层层叠加: 热量从芯片结区传递至外部环境需穿越多层结构:芯片自身、焊接层/烧结层、绝缘基板(如DBC)、热界面材料(TIM)及散热器。每一层都存在显著热阻(Rth),尤其是界面处的接触热阻常成瓶颈。总热阻(Rth_j-a)过高将导致芯片结温(Tj)远超安全阈值。

高温下的可靠性困局: 结温过高会诱发器件性能衰退、阈值漂移,加速材料老化、分层及焊点疲劳,最终缩短器件寿命甚至引发失效。高温环境还会显著影响周边元器件稳定性。

封装空间与成本限制: 紧凑的封装空间限制了散热路径设计与散热器体积,而高性能散热材料(如氮化铝陶瓷、高导热TIM)与复杂工艺又推高了成本。

散热解决方案:多维度协同破局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从材料、结构设计、工艺到系统层面的协同创新:

封装材料升级:

衬底与绝缘基板: 采用高热导率材料替代传统氧化铝(Al2O₃)。氮化铝(AlN,理论导热率~180-200 W/mK)和覆铜陶瓷基板(如活性金属钎焊AMB工艺的Si₃N₄基板)能显著降低绝缘层热阻。金刚石、高导热复合材料等前沿材料也在积极探索中。

芯片连接技术: 用低温烧结银(Ag Sintering)替代传统软焊料(如锡铅合金)。烧结银具有接近纯银的高导热性(~240 W/mK)和优异的高温可靠性,大幅降低芯片到基板的热阻。

热界面材料(TIM): 开发高导热(>5 W/mK甚至更高)、低热阻、良好浸润性的新型TIM,如高性能导热凝胶、相变材料、金属基(铟、液态金属)或填充高含量导热填料的聚合物复合材料(石墨烯、氮化硼等),减少散热器与基板/外壳间的接触热阻。

封装结构创新:

双面散热: 突破传统单面散热限制,在芯片顶部和底部同时设计散热路径(如顶部集成散热盖或针鳍)。英飞凌的.XT技术、三菱电机的X系列模块是典型代表,可显著降低模块热阻(Rth_j-c可降低约20-30%)。

三维集成与先进互连: 用铜夹片(Clip Bonding)、铜带键合等大面积低电感互连取代细铝线键合,减少键合线热阻并改善电流分布,同时提升导热能力。扇出型封装(Fan-out)、嵌入式封装等技术通过缩短互连距离和增加散热通道提升热性能。

直接冷却集成: 将微通道液冷结构直接集成到功率模块基板底部(如丹佛斯的DCM1000系列),或采用针鳍式集成散热器(Pin-fin IHS),实现热源与冷却液/冷板的高效、短路径热交换。

高效散热技术:

先进液冷: 除集成微通道外,冷板设计优化(湍流结构)、浸没式液冷(尤其是针对数据中心电源)、射流冲击冷却等可提供远超风冷的散热能力。

相变冷却: 利用热管(Heat Pipe)或均温板(Vapor Chamber)的高效均温与远距离传热特性,解决局部热点和空间受限问题。蒸发冷却(如喷雾冷却)利用工质相变潜热,具有极高散热潜力。

优化风冷: 对于成本敏感或功率密度较低的应用,优化散热器设计(如高密度针鳍、拓扑优化结构)配合高效风扇仍是重要方案。

散热能力是功率半导体发挥其性能极限的基石,更是保障电力电子设备可靠高效运行的命脉。面对不断攀升的功率密度挑战,唯有在材料、结构、工艺及系统层面进行持续创新与协同优化,方能突破热障,为高效、可靠、小型化的未来电力电子系统铺就坚实道路。这场散热技术的革新,正是推动绿色能源转型和工业智能升级的隐形力量。

浮思特科技深耕功率器件领域,为客户提供IGBT、IPM模块等功率器件以及单片机(MCU)、触摸芯片,是一家拥有核心技术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和解决方案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