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资讯
知识专栏将功率电子平台从硅(Si)或氮化镓(GaN)器件转向碳化硅(SIC)器件,已从理论层面落地到实际应用。为在牵引逆变器、快速充电器、工业驱动器、光伏逆变器及电网储能系统中实现更高效率、更大功率密度与更优热裕量,众多技术团队正积极推进这一转型。碳化硅具备宽带隙、高临界电场与高导热率的特性,能够实现更高的阻断电压,在高温环境下降低开关损耗与导通损耗,并在更高开关频率下减小磁性元件体积。目前,碳化硅器件成本持续下降,200 毫米晶圆制造技术也日益成熟。如今,挑战已不再是器件的可获取性,而是如何高质量地完成转型过程。
一、转型始于系统评估
任何一次器件转型都应从系统评估入手。首先需设定切实可行的效率目标、温度限制、电磁干扰(EMI)要求与成本边界,随后根据母线电压与占空比,选择适配的碳化硅器件类型与拓扑结构。
在 650V 电压等级下,氮化镓器件通常更适用于超紧凑型、超高频率的电源系统;而当设计需要更高的浪涌鲁棒性、更高结温、硬开关能力或更强短路韧性时,碳化硅器件的优势便会凸显。
在 800V 及以上电压等级中,凭借充足的电压裕量、可靠的体二极管性能与丰富的模块选择,碳化硅器件已成为牵引系统、快速充电设备及中压工业设备的默认选择。

二、栅极驱动与开关动态特性:变化的核心
碳化硅 MOSFET 的开关特性变化最为显著。这类器件开关速度快,输出电容低,且内置高效本征二极管,其上升时间与下降时间可达到数十 kV/μs。这一特性虽能降低损耗,却会增加 du/dt 应力与共模噪声,因此需采取针对性设计:
采用高共模瞬态抗扰度(CMTI)的隔离式驱动器、开尔文源极反馈与经过参数调试的栅极电阻。
增设米勒钳位电路或小型负关断偏置,防止高 du/dt 环境下的误开通。
仅在必要时使用缓冲器或 RC 阻尼电路,避免抵消已获得的效率提升。
由于碳化硅器件反向恢复电流小,可缩短死区时间;优先采用同步导通、零电压开关(ZVS)或零电流开关(ZCS)方案,避免体二极管长时间工作 —— 其正向压降高于导通沟道的正向压降。
三、热设计:转型的关键支柱
碳化硅器件可在高温环境下运行,常见结温额定值为 175-200°C,但前提是芯片产生的热量能按预期路径散出。许多项目通过升级封装设计充分发挥其热性能优势:
采用烧结芯片贴装(替代传统焊料)、短互连结构,以及带开尔文源极引脚的封装形式。
模块设计中,双面冷却结构与采用氮化铝(AlN)或活性金属钎焊(AMB)陶瓷的基板能最大程度降低热阻,支持更高电流密度。
开关损耗降低后,可匹配尺寸更优的散热器与气流设计,这不仅能增加热裕量,还常能降低成本与减小体积。
四、可靠性与保护:转变设计思维
相较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甚至在部分场景下相较于氮化镓器件,碳化硅器件的可靠性与保护设计需要转变思维:
碳化硅 MOSFET 的短路耐受时间仅为几微秒,需在驱动器中实现快速退饱和检测、软关断与定制化消隐时间功能。
器件的雪崩额定值与浪涌额定值表现优异,但不可将其作为常规工作模式。
尽管每一代碳化硅器件的栅氧化层稳定性都在提升,但仍需根据实际工作电压与温度进行降额设计。
应参照实际占空比,而非通用标准,执行汽车电子协会(AEC)级别的认证与应力测试,如高温栅偏置(HTGB)、高温反向偏置(HTRB)、功率循环与非钳位感性开关(UIS)测试。
五、电磁特性:尽早关注,提前优化
更低的损耗会诱使设计者提高开关频率,但布局与寄生参数会限制频率上限。需从以下方面优化电磁特性:
重新设计磁性元件,采用低损耗磁芯、交错绕制方式并最小化漏感,以同时收获开关损耗与导通损耗降低的收益。
预计共模滤波需要重新调试 —— 快速开关边沿会增加位移电流。
缩小电流回路尺寸,最小化栅极回路面积,采用低电感汇流排,并在需要增加裕量的位置增设屏蔽结构。良好的布局设计能减轻滤波器负担,助力满足传导与辐射 EMI 合规要求。
六、三种主流转型模式
当前主流的碳化硅转型模式主要有三种:
器件替换模式:在硬开关半桥拓扑中,用碳化硅器件直接替换硅器件或超结 MOSFET,保持开关频率不变或小幅提升。这种模式通常只需对 PCB 进行适度修改,即可实现 2-4 个百分点的效率提升,并显著降低热应力。
拓扑重构模式:利用碳化硅器件的鲁棒性简化电路架构。例如,从 “二极管桥 PFC(功率因数校正)+ DC-DC” 架构,转向带高频变压器的图腾柱 PFC 架构,最终实现器件数量减少、控制简化与效率提升。
模块级重新设计模式:在牵引系统或大型工业平台中,采用低内部电感、带压接引脚的现代碳化硅半桥或六合一模块。此模式能大幅提升功率密度与动态性能。
七、系统级构建商业论证
碳化硅器件的单芯片价格可能仍高于硅器件或部分氮化镓器件,但系统总成本往往会下降:
效率提升可减小磁性元件尺寸,降低冷却硬件成本;热裕量增加则能在相同封装尺寸下实现更高额定功率。
这些成本抵消因素,再加上现场可靠性的提升,通常足以覆盖器件本身的溢价。
具体场景选择上:若当前使用氮化镓器件,当平台升级至 800V 母线、需要更高浪涌耐受性与短路鲁棒性,或需在恶劣热环境下工作时,碳化硅器件通常是更优选择;若当前使用硅 IGBT 或超结 MOSFET,只要效率提升、热应力降低或功率密度增加能带来可量化的物料清单(BOM)成本下降,或满足市场看重的性能突破,碳化硅器件就具备很强的吸引力。
八、总结:碳化硅转型的核心逻辑
简言之,从硅或氮化镓器件向碳化硅器件转型,是一项可通过明确手段优化的工程实践,关键在于:规范的栅极驱动设计、严格的寄生参数控制、现代热堆叠方案,以及快速且调试到位的保护机制。需将碳化硅视为一个完整的平台,而非简单的 “即插即用” 器件。
遵循这一逻辑的设计,通常能实现两位数的损耗降低、更高的功率密度,并更易满足热与 EMI 限制要求。随着器件与封装技术的持续进步,碳化硅转型将不断重塑高压移动设备、快速充电、可再生能源与工业电源领域的性能基准。
浮思特科技专注功率器件领域,为客户提供igbt、IPM模块等功率器件以及MCU和触控芯片,是一家拥有核心技术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和解决方案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