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资讯
知识专栏在当今这个由电力驱动的世界里,从新能源汽车的电驱系统到高铁机车的牵引变流器,从光伏逆变器到工业变频器,功率半导体(如IGBT、SIC mosfet)作为电能转换与控制的“核心开关”,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效率、可靠性与体积。然而,一颗精密的芯片本身并不能直接投入恶劣的电气环境工作,它必须经过“封装”这一关键环节,为其穿上“铠甲”,并连接通往外部世界的“桥梁”。其中,电镀工艺,正是在这身“铠甲”上构筑高导电、高可靠电气互联与散热通路的核心技术,其原理与应用至关重要。
一、 为何电镀在功率封装中不可或缺?
功率半导体封装与传统集成电路封装有显著不同,它面临着大电流、高电压、高热量和恶劣环境的严峻挑战。因此,其内部互联和外部引脚必须具备:
1.低电阻、高载流能力:以减少导通损耗,提升系统效率。
2.优异的导热性:以便将芯片产生的巨大热量迅速传导至散热器,防止芯片过热失效。
3.强大的结合力与机械强度:以抵抗功率循环和温度循环带来的热机械应力,防止开裂、脱落。
4.良好的可焊性与键合性:用于连接芯片与基板,以及基板与外部电路。
5.卓越的耐环境性:抵抗潮湿、盐雾、化学腐蚀等。
单纯的基体材料(如铜框架、铝碳化硅基板)往往难以同时满足所有表面特性要求。而电镀技术,恰恰能通过在其表面精确沉积一层或多层微米级厚度的功能性金属薄膜,完美地解决上述问题。

二、 电镀的基本原理:一场受控的金属离子“迁徙”与“定居”
电镀的本质是电化学沉积。其核心原理基于法拉第电解定律。一个典型的电镀系统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阳极:通常由待沉积的金属(如可溶性铜球)或惰性材料(如不溶性钛篮)构成。
.阴极:即需要被电镀的功率半导体部件,如引线框架、基板上的铜层等。
.电解液:含有待沉积金属离子(如Cu²⁺、Ni²⁺、Ag⁺)的酸性或碱性溶液,并包含多种添加剂。
工作原理如下:
1.通电形成回路:当外部电源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施加一个直流电压时,整个电路导通。
2.阳极反应(氧化反应):在阳极,金属原子失去电子,氧化成金属离子并溶解到电解液中(对于可溶性阳极)。例如:Cu - 2e⁻ → Cu²⁺。这一过程不断补充电解液中消耗的金属离子。
3.离子迁移:在电场作用下,电解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如Cu²⁺)向带负电的阴极定向移动。
4.阴极反应(还原反应):移动到阴极表面的金属离子获得电子,被还原成金属原子,并沉积在阴极表面。例如:Cu²⁺ + 2e⁻ → Cu。
5.晶体成核与生长:被还原的金属原子在阴极表面形成晶核,并逐渐长大、连接,最终形成一层致密、连续的金属镀层。
通过精确控制电流密度、温度、pH值、电解液成分和电镀时间,就可以获得所需厚度、成分、微观结构和性能的镀层。
三、 功率半导体封装中的关键电镀层及其功能
在功率模块中,电镀应用无处不在,主要集中在下几个关键部位:
1. 芯片贴装面(Die Attachment Surface)与基板(Substrate)
.镀银(Ag)或镀镍(Ni):在直接覆铜(DBC)或活性金属钎焊(AMB)基板的表面,通常会电镀一层薄薄的银或镍。
银层:提供极高的导电性和优异的可焊性,便于芯片通过烧结银膏或焊料进行固晶,形成低阻、高导热的连接。
镍层:作为阻挡层,防止铜基材与焊料中的锡发生反应生成脆性的金属间化合物(IMC),提高连接界面的长期可靠性。镍层本身也具有良好的可焊性和耐腐蚀性。
2. 引线键合区(Wire Bonding Pads)
.镀银(Ag)或镀钯银(AgPd):用于连接铝线或铜线的键合区,必须具有极低的接触电阻和优异的键合性能。银是目前最优的选择,其表面形成的薄氧化层仍能保持良好的导电性,便于超声能量实现可靠的键合。添加钯(Pd)可以进一步提高镀层的耐腐蚀性和抗硫化能力。
3. 外部引脚与散热基板(External Leads & Heat Spreader)
.预镀镍/钯/金框架:对于分立器件或智能功率模块(IPM)的引线框架,通常采用多层电镀。
底层镍(Ni):作为主体镀层,提供良好的机械强度、耐磨性和作为铜基材的阻挡层。
中间层钯(Pd):作为阻挡层,防止镍向表面扩散被氧化,同时本身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
表层金(Au):极薄的一层,主要目的是防止钯在存储过程中氧化,确保最终焊接时具有极佳的可焊性和浸润性。这是一种成本与性能的平衡方案。
4. 铜线键合(Copper Wire Bonding)
.镀银(Ag)或特殊镀层:随着成本和对高功率密度需求的提升,铜线键合逐渐替代金线。但铜极易氧化,其氧化物不导电,会严重影响键合质量。因此,在键合区镀上一层纯净、不易氧化的银,是为铜线提供一个理想的“着陆平台”。
四、 功率电镀的特殊挑战与先进技术
面向大功率应用,电镀工艺面临着更高标准的挑战:
.厚度均匀性与一致性:功率模块面积大,电流分布易不均,导致镀层厚度不一,影响电流分布和散热。采用脉冲电镀 技术,通过周期性地改变电流方向或通断,可以改善镀层均匀性、致密性和减少孔隙率。
.低应力与高结合力:高电流密度下沉积的镀层内应力大,易导致翘曲或开裂。需要通过优化添加剂(如应力消除剂、整平剂、光亮剂)和工艺参数来获得低应力、高结合力的镀层。
.耐高温与高可靠性:针对碳化硅(SiC)等宽禁带半导体,其工作温度可达200℃以上,要求镀层在高温下仍能保持稳定,不产生过多的空洞或IMC,这对电镀材料的 selection 和工艺控制提出了极致要求。
结论
功率半导体封装中的电镀,远非简单的“镀上一层金属”那么简单。它是一项融合了电化学、材料学、流体力学和精密控制的综合性科学技术。通过精心的设计与工艺控制,电镀层在芯片与外部世界之间构筑起了低损耗、高可靠的“电能高速通路”和“热量散发通道”,同时为整个器件披上了抵御外界侵蚀的“坚固铠甲”。随着功率半导体向更高功率密度、更高频率、更高温度的方向发展,电镀技术也必将持续演进,为构建更高效、更可靠的电力电子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